3月4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分组审议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和提案工作情况报告。2100多名全国政协委员,对报告进行了认真审议。
在此次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凯发k8国际科技董事长兼CEO刘伟准备了5个提案,主要围绕“新基建”大主题,从“AI+校园安全”、AI+慈善、数据安全、大湾区大出行建设以及民营企业与民间资本在“新基建”中的作用五个维度展开。
以下是提案的详细内容:
● 关于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更安全的校园环境的提案
● 关于进一步推动AI技术深入慈善民生领域的提案
● 关于如何实现数据安全的提案
● 关于如何发挥广州出行中枢网络优势,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大出行建设的提案
● 关于加大发挥民营企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 “新基建”作用的提案
提案1
关键词:“AI+校园安全”
关于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更安全的校园环境的提案
校园安全一直都是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近些年,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校园暴力、欺凌、人身伤害等校园安全事件频繁发生。校园安全事件不但对孩子造成了严重的身体伤害,也暴露出校园安全管理过程中的深层次问题,以及校园周边安全存在技术、管理、制度等短板。
传统的校园安全工作从主体的不同,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学生教育、学校管理以及家长看护。由于学校是一个人口流动性较大的场所,这其中学校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从校园事故发生的原因看,学生之间嬉戏打闹占比最高,且事故常在课间休息时发生。传统的视频监控,主要通过视频监控录像和人员实时监控来确保校园安全,但在偌大的校园中肯定不止一个监控,安保人员就很难顾及到所有的监控点,并且一旦某个角落出现事件,监控并不会报警,若安保人员也没注意到,也许就会错过最佳的救援时机。甚至在进行事后回放时,往往也要耗费大量的人力来回放视频资料,从而获取信息,效率低下、费时费力。
而且校园安全不仅限于学校空间范围,与部分社会安全也有所交集,在这几年的校园案例中也有所体现。校园周边安全风险点多而杂,传统“人工识别”的思路存在识别不全、评估不准、具有“盲点”等缺点;校园周边安全事件突发性强,“人防”的传统方式存在响应滞后、联动不畅、本能反应易失误等不足;校园周边安全易受社会风险的传导和渗透,“人防物防技防”的传统模式存在新生风险识别难、偶发危机预警难、连锁反应阻止难等问题。
随着二胎政策的全面开放,未来的祖国花朵预计还有可能增多,校园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其安全性极为重要。因此,如何提高效率管理校园,保障学校师生安全,是众多家长乃至全社会关注的头等大事。
应对校园安全最好的方式,莫过于防范于未然,守住第一道安全防线,将一切威胁师生安全的因素隔离在外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人工智能(AI)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很多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应用在保卫校园安全中,AI帮凯发k8国际守住第一道防线。并且,在2018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新基建”中,强调要补齐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短板等传统补短板领域。
建议:
1、加大校园AI防控的软硬件投入。
不同场景提供全覆盖的安防设备,建立起一套涵盖视频监控、入侵报警、巡更系统以及视频管理平台等综合化一体式的校园整体解决方案。
可以利用智能人脸识别技术,将学校职工和学生的图像录入后台,刷脸进入校园,从而保证进入校园的都是校内人士。除此之外,在校内,监控拍下的视频画面除了对人脸进行识别之外,还能利用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对表情进行比对,当发现某个职工或者学生的表情出现异常(比如痛苦、愤怒等)时对其打上标签并发出预警,并迅速调出资料,并加以注意此人的动向,这样也将有利于校方提前采取措施,即使有突发事件也能很好的应对。
校园周边可利用视频监控对人流量进行监控,及时对数据进行快速、动态分析,对于校外监控区域进行“数人头”,即监视人流量。一旦开始密集甚至超出某一个数值,便发出警告反馈给工作人员,由相关人员进行疏导处理,有助于减少群体事故的发生。通过视频监控,对行为异常、持危险器械和徘徊不断的人进一步监测,形成预警。
2、打通公安部与教育部的技术平台资源,实现部门联动。
现在教育部在提倡“三通两平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议增加一个平台:校园安全管理防范平台,将公安在智慧新警务中的视频云工程与校园安全管理打通,在校园门口安装人脸识别终端管控进出,在周边增加智能摄像头,做到进出精准管理、人群热度分析、危险区域、行为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场景实现,实现校园业务管理与城市安防系统的融合。并且,加强报警系统建设,一键式报警装置建设,与公安机关、教育部门联网,开展实时监控、网上巡查等工作,切实提高监督检查效能和预警反应能力。
此外,地方公安机关应督促学校重点配齐配强校园专职、兼职保卫人员和专业保安员,配全安全防护和处置装备;对于治安情况复杂的学校及幼儿园周边,公安机关将设立治安岗亭或警务室,严格落实重点时段“见警察、见警灯、见警车”等要求,确保遇有突发事件能够快速反应、妥善处置。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学生作为国家的希望与未来,守护象牙塔不仅要靠凯发k8国际自己,更要依托现代科技。AI作为一门通用技术,如果未来能够将它落地于校园安全中,将能够改变以往低效率安全保护的方式,为安全的掌控提供更多有效的高科技手段,更好地保障校园安全,守护学生们的成长。
提案2
关键词:“AI+慈善民生”
关于进一步推动AI技术深入慈善民生领域的提案
AI作为最前沿基础技术,已渗透生活。人工智能最显著的特征是“智”,也就是可以替代部分人力或智力劳动的技术。当凯发k8国际为智能解放人类而欢呼时,不能忘记人工智能的终极意义在于“造福于人”。一切引导、推进、规范人工智能的规划、政策和治理,应该立足于社会福祉,把有利于改善民生,为民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正如总书记强调,要加强人工智能同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结合,从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需要出发,推动人工智能在人们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的深度运用,创造更加智能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
社会上总存在一部分需要给予特殊关怀和照顾的弱势群体,这些特殊群体的救助就成了中国传统慈善事业的重中之重。若人工智能技术能进一步深入慈善民生领域,以科技力量对社会问题进行改善,新技术将更有变革性,对公益事业和具体的被救助者都意义深远。举个例子,通过AI实现各种场景下语音与文字的相互转化,以帮助听障人士实现信息无障碍沟通;利用手机摄像头识别人、物,并且用语音反馈,帮助视力受损人群实现无障碍的生活;凯发k8国际科技利用人脸识别技术帮助寻找失踪人口的平台,通过人脸识别,通过比对找回失散人员……
人工智能和慈善民生的“跨界合作”能够激发更多有益于社会的创新,带来更好的社会治理模式。因此,政府在引导民间资本主导人工智能项目快速发展的同时,应积极履行监管和调控职能,推动其以慈善民生需求为导向,并在助残养老、人口走失等社会关注的问题上发展、实现突破。
建议:
1、建议对参与慈善公益事业的AI技术企业提供更多扶持。
为了更好地鼓励AI企业积极参与慈善事业,政府可以落实支持政策、加强工作指导、做好慈善需求对接、完善扶持和激励措施。引导科技创新型积极开展技术捐赠和平台支持,将大数据、区块链、云技术等先进技术与慈善相结合。扶持参与慈善公益事业的AI技术企业,让科技聚焦于慈善,不仅可以助推慈善事业的发展,也将促进科技发展。
2、建议搭建一个民政部牵头的AI技术平台,提供开放AI技术给各个慈善组织使用。传统的慈善组织,在慈善公益事业上往往采取传统的方式,并且不存在科技创新与自主研发技术的职能。因此,政府打造整体人工智能开放生态,让民间慈善组织更好、更快速地使用、应用人工智能的技术去进行慈善公益事业。政府AI开放从技术赋能、思维升级、渠道合作几个方面加速慈善组织成长与改变,助力AI技术从形成到应用于慈善的全过程。开放合作的战略,政府、慈善组织、科技企业之间将形成更高效的连接,更好地构建“AI+慈善”新生态,为慈善带去更好的改变。
提案3
感谢您的留言,凯发k8国际会第一时间联系您!